曾经,这里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;风吹沙子跑,遍地不长草。”——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,荒凉、无助是它的真实面貌。
如今,这里是一派田园风光,湖中有鱼、岸上有树、树上有鸟、树下有瓜——美丽与之相伴,桃源之境是它的真实写照。
这里是国家级湿地公园——天湖,塞上宁夏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。
天湖位于中宁县长山头农场境内,总面积30010亩,其中:水域面积达9101亩,红柳湿地面积12585亩,是宁南山区原始湿地保存最完整的自然资源之一。野生的植物群落达2.7万亩,最具代表性的有红柳、酸溜溜、芦苇、枸杞等83种植物。
修复湿地,下活一盘生态棋
记者了解到,天湖由于历史原因,长年缺乏保护及修复,虽拥有大片水域,但生态环境极其恶劣,周围都是盐碱地和沙石地,种树树死,种草草不生。
2009年,南湖湖面经营权承包给个人搞养殖,合同一年一签,水生态和陆生环境未得到有力的修复。2013年农场计划终止承包合同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与承包人一直协商无果。
“要想保护这一方绿水青山,必须收回湖面养殖经营权。”长山头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哈矿武说,自此该公司打响了天湖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改造保卫战。
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,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。为了尽快收回经营权,保护好这方山水,在农垦集团公司党委的坚决支持下,2016年11月,长山头农场决定走法律诉讼程序。
“官司虽然打赢了,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。”长山头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刚说,在法院主导下,公司开启清湖捕捞工作。
当时已进入金秋10月,为了在冰冻前完成清湖补水任务,温刚2个月没回家,一天24小时连轴转。“每天一身泥一身水,令人欣慰的是,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,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保证。”温刚说。
自2017年起,长山头农场为天湖引补黄河水300万方,湖内增种芦苇,投放鱼苗100余万尾。天湖陆地新种植新疆杨、柳树、海棠、沙枣树等3万株410亩,种植枸杞400亩、钙果300亩,天湖生态屏障面积达2000亩,并在树下复种硒砂瓜,以覆盖地皮。为确保树木成活率,长山头天湖林区树木灌水全部采用节水滴灌。
为净化天湖水质,增添一份灵动的绿意,长山头农场秉承“水语天湖、复境自然”的生态理念,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有关标准,强化湿地修复措施,提升湿地再生功能。通过打造生态休闲区、生态涵养区、景观湖区及生态湿地净化区,形成多形态湿地景观,营造城市绿肺提升水体自净能力。如今,湿地公园植被恢复、生态水质完全达标,既解决了天湖生态问题,又给周边百姓打造出一个生态、休闲、开放的公共绿地。
草长莺飞,生态经济双丰收
隆冬之际,记者来到天湖岸边,湖面已结成厚厚的冰,宛如明镜。风中摇曳的芦苇倒映在碧水玉镜的浮冰里,剪影斑驳了一湖。
“现在天湖春有花、夏有荫、秋有果、冬有绿。”哈矿武说。
天湖位于亚欧候鸟迁徙带,生态环境的变化吸引远方的鸟儿春秋纷纷在此落脚,湿地的芦苇荡里,白尾海雕、东方白鹳、黑鹳、天鹅、灰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身影越来越多。目前,在此落脚、居住的鸟类共有126种,其中一级保护鸟类3种、二级保护鸟类灰鹤种群数量达到3000只左右。
“湿地的保护,就是为天湖水体加装了一个‘净水器’,利用自然生态的方式,实现调蓄雨水,修复水生态,给天湖带来生命力。”哈矿武说,如今的天湖水质完全达标,夏天泛舟湖中,2米深的湖水一眼可看到底,水草卵石游鱼,清晰可见。
算完生态账,再算算经济账,绿水青山给长山头农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。
哈矿武告诉记者,由于生态变化,雨水充足了、风沙小了,长山头农场的玉米亩产量由过去不足1000公斤增加到1300公斤左右。农场职工周玉海今年种的200亩玉米,亩产1340公斤,仅此一项纯收入24万余元。
随着雨水的增多,加之由过去的大水漫灌改为滴灌,过去只能种玉米的土地,现在也出现了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。2018年,长山头农场与中卫市天瑞绿色植保有限公司签订了300亩毛豆的种植合同,一年增收30多万元。
生态的改善,使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伴而兴。
哈矿武告诉记者,下一步,该公司计划在天湖西边引种红枫、樱花、海棠、银杏等高档景观树,使天湖一年四季都有绿,一年四季有看点。并以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为依托,以原生态保护为前提,围绕“生态天湖”借势周边旅游发展的环境,形成具有“生态观光、狩猎运动、滨水度假、休闲农业、特色娱乐、自驾露营、绿道骑行”的旅游产品体系,构建“梦幻天湖·心灵湿地”的旅游品牌形象,打造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生态天湖旅游综合体。(记者 张瑛)
来源:宁夏日报